会心团体治疗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Carl R. )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一种人本主义团体心理治疗形式,也常被称为“相遇团体”或“ group” 。它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哲学,强调在团体中创造一种真诚、信任、安全的环境,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和反馈,促进个人的自我探索、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
下面是一个表格,汇总了会心团体治疗的核心要素:
方面
说明
核心创始人
卡尔·罗杰斯 (Carl R. )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团体动力学
核心原则
真诚透明 (治疗师/促动员的真实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接纳与尊重)、共情性理解 (深入理解他人的感受)
团体规模
通常 8-15人 左右
组织形式
非结构性 (没有预设的议程和明确的目标),过程自然流动
活动频率与时长
通常每周1-2次,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例如8次为一轮)
适合对象
适用于希望个人成长、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人群,以及有轻度心理障碍(如人际交往障碍、社交恐惧、适应不良)但能参与小组活动的人 。
不适用对象
有严重精神疾病、幻觉妄想、行为失控,或无法进行有效口语沟通的人 。
团体的过程与阶段
会心团体的过程通常是非结构性的,但一般会经历以下大致阶段 :
初始阶段(迷茫与试探):成员初入团体,往往感到困惑、沉默,交流流于表面和客套,试图探索团体的界限和安全性。
抗拒阶段:成员可能不愿表达真实的自我,隐藏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表达与测试阶段:开始尝试描述过去的感受,甚至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不满),这常是为了测试团体的自由度和信任度。
建立信任与深入自我探索:随着信任建立,成员更愿意分享个人有意义的经历和感受,并能直接表达对他人的看法(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真诚互动与互助阶段:成员间开始出现真诚的反馈和支持,发展出治疗的能力,能够相互帮助。
自我接纳与改变:成员开始更接纳真实的自我,摘下社交面具,反思并开始行为改变。
结束与整合:处理分离情绪,整合在团体中的学习成果,讨论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
主要技术与活动
促动员会运用一些方法来促进团体互动和深化体验,例如 :
疗效与适用性
研究表明,参与会心团体治疗可能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改变 :
它尤其适用于解决人际交往障碍、社交恐惧、轻度适应不良、提升个人成长动力等问题 。但对于严重的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等)或无法进行基本言语交流的个体,则不适合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
️ 局限性
会心团体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总结
会心团体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真诚的人际相遇和安全的团体氛围,帮助我们摘下日常社交中的面具,学习更真实地看待自己、表达自己,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刻的联结。如果你感到人际困扰、希望探索自我、并愿意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它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会心团体治疗。如果你有更具体的疑问,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图片[1] | 心理治疗科普:人本主义团体心理治疗形式——会心团体治疗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10/1759666220572_0.png)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