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设计题――原来要这么答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尘埃落定啦~11月1号大家就要走上考场参加笔试了,亲们做好准备了吗?

复习过程中,许多考生都纠结教学设计的复习。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其中教学目标又是历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高频考点。我们如何来确定材料中的教学目标呢?

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的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合适性、全面性和目标的细化、明确、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系统。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真题所给的材料,一般是教材知识内容的一页截图,或是已将这部分内容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给出,我们就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学情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举例说出、概述、说明”等具体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条件:

完成某个任务所需的条件。如采取“模拟”的方式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另外课堂教学中会用到的器材,如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也属于行为条件的范畴。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时可省略。

行为表现程度:

教学达到的标准。例如说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举例说明脂质的种类极其作用。

实战演练

材料:《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题目: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