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 公众表达训练·Vol.03|如何拆解一个表达题?——示例与方法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10/1760272524908_0.png)
公众表达训练·Vol.03|如何拆解一个表达题?——示例与方法
大家好,这一期我们来做一次完整的示范拆解。
过去两期,我们分别发布了高阶表达训练题(第1期),以及「公众表达中的三大陷阱」(第2期)。有不少同学反馈说:
“我能想一些观点,但写出来总觉得散乱,不知道该怎么展开。”
今天我们就用一道题,带大家走一遍「拆解 → 思考 → 表达」的全过程。
️ 示例题目
如果人类拥有删除记忆的技术,是否应限制其使用?
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题目,看似科幻,但其实背后讨论的是:人类对记忆的控制,究竟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风险?
① 第一步:明确关键词
换句话说,这题的核心不是“能不能删”,而是“该不该管”。
② 第二步:抽象化问题本质
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
价值冲突是什么?
类似案例是什么?
边界在哪里?
③ 第三步:搭建论证框架
一种常见的结构是:正反对立 + 权衡结论。
我们可以这样写:
反对限制:
折中思路:
④ 第四步:写成表达示范
例如(示范简版):
如果人类真的拥有删除记忆的技术,我认为必须有限度地加以限制。
记忆不仅属于个体,也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一个人若能随意删除记忆,可能意味着父母忘记孩子、罪犯忘记罪行、债务人忘记责任——社会的信任体系会因此崩塌。
但另一方面,删除创伤性记忆确实有积极意义。比如战争幸存者、重度抑郁症患者,如果能够选择忘记最痛苦的片段,他们的生活质量或许会显著改善。
所以最合理的做法,并非全面禁止,而是在严格的医疗与伦理框架下,将记忆删除视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这既保留了人类的治愈自由,也防止了社会性灾难。
注意,这只是一个范例。你们的答案不必与此一致,关键在于是否有结构、逻辑和说服力。
⑤ 第五步:自查练习
拿到一个题目后,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它背后的价值冲突在哪里?
我能不能写出至少两种不同立场?
如果你能做到这三步,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拆解能力」。
延伸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可以参考以下书籍:
本期小结
这一期我们用一道题目,完整演示了从拆解到表达的全过程。
大家可以把这个思路应用到第一期的十个训练题上,先试着自己拆,再尝试写出自己的立场。
互动提问:
如果你真的有机会删除一段记忆,你会选择删除吗?为什么?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