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正午时太阳的影子总是投向正北方向。于是,人们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平放一把尺子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了这样一个通过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圭表。
![图片[1] | 最古老的计时器——圭表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8517867913_0.jpg)
圭表是中国古老而简单的一种天文仪器,它由表和圭两个部分组成。表是垂直立于圭南端的标杆或石柱,圭是正南正北平放的尺,汉以后改为铜制。据记载,最早使用的是表,观察其从日出到日落的影子变化,之后才出现了圭。古代圭表多用于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划分季节和推算历法,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初,圭表用于测定方向,在空旷的平地上树立一表,以它为中心在地面画圆周,再测出日出、日落时表的影子与圆周的交点,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由此可以确定东西方向。除了确定方向的功用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观察测量一天之中表影方向的变化来判断时刻,通过观测表的影子角度的变化,判断日出、日中到日落,以定出一天之内的时间。这种“表”加上一个刻有放射状时刻线的圆形石盘,就演变发展成后来的日晷。
![图片[2] | 最古老的计时器——圭表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8517867913_1.jpg)
竖直部分为“表”,底部为“圭”
除此之外,圭表还可以通过表测出正午时影子的长短以确定节气。比如我国早在周代时就已经使用圭表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每天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也会随之变化,每年夏至日时,正午时的表影最短;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最长,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同时也可以利用圭表推求回归年的长度。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的相隔天数就是一年的周期数,即回归年的天数。春秋末期时,古人就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测定出365.25 日的回归年长度。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