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买到按摩座位,不按摩就得忍受硌人的椅套,就算付了费按摩也不一定舒服,振动声还引来其他观众侧目……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电影院给黄金观影区的座椅悄悄装上按摩椅垫,把普通座位变成了付费按摩座位。
![图片[1] | 特评丨付费按摩座椅霸占影院C位,令人“如坐针毡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8600239906_0.jpg)
本来只是想安安静静看场电影,到了座位却发现,必须首先考虑是否接受一项“意外的服务”——按摩。对于有按摩需求且意愿强烈的观众,这自然没有问题;可对于没有按摩意愿的观众来说,这场电影恐怕就只能在如坐针毡中度过了。
按摩椅垫就在那里,即使反感,你也拆不走,更无法换座位,从而构成了事实上的强制性服务。表面看来,是否付费按摩,观众说了算。但拆不走的按摩椅垫的存在,决定了观众并没有实质上的“说不”的权利,即使不按摩,你也得坐在按摩椅垫上,接受“静态按摩”。这就像眼睛里揉进了一粒沙子,实在是糟糕的观影体验。
![图片[2] | 特评丨付费按摩座椅霸占影院C位,令人“如坐针毡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8600239906_1.jpg)
最令人反感的其实并不是按摩座椅,而是影院并没有充分尊重观众选择的权利。正如有专家所言,这一行为属于捆绑消费,让观众被迫接受按摩座位,且多数影院在售票环节并未明示相关信息,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而令人尴尬的是,即使影院押上品牌和声誉,不惜冒降低观影体验的风险,让按摩座位长期霸占黄金观影区,也并未带来像样的收益。以接受采访的影院为例,其负责人坦承“即便效益最好的时候,按摩椅垫一个月带给影院的收入也才接近两千块钱,平时可能只有几百块钱。”
换言之,付费按摩座位,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这种多元经营模式的增收能力实在低得可怜;另外一方面,按摩椅垫降低了观影体验,引发了很多观众反感,影院最核心的资产——品牌和声誉受到影响,继而可能进一步压缩影院营收的能力。
![图片[3] | 特评丨付费按摩座椅霸占影院C位,令人“如坐针毡 | 星尘资源网](/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8600239906_2.jpg)
我们当然理解影院拓展营收渠道的考量,但影院方面也应该认识到,让观众好好看场电影是其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观众买票看电影,相当于与影院达成了某种契约,后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提供舒适的观影服务,不应再在这个基础上强加某种强制服务,以达到额外增收的目标。
尊重观众的观影体验,是一切商业模式能够成立并行之久远的根本前提。哪怕是出于对部分观众乐于接受付费按摩的假设,也要先从整体上考量所有观众的基本知情权和选择权。影院方与售票平台,有共同的责任优化技术操作,对按摩座椅在选票界面进行显著标示,让观众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并从中切实感受到被尊重的心意。
正如有观众所建议的,“影院还可以尝试把边角座位换成按摩座位,调低票价,吸引爱按摩的观众来,这样又能买便宜电影票,还能按摩,也挺好。”这不失为一种建设性的思路,是在创造需求、引导需求,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接受按摩座椅,而不是强迫服务。
不管怎样,心甘情愿,才能两全其美。任何让人不舒服的捆绑服务,都行之不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